当前位置:首页 -> 2014年广西公民楷模“十大新闻人物”评选活动 -> 正文
匿名捐款老人
编辑:李冬军    2014年03月04日 16:24

默默行善不留名——匿名捐款老人

身份:慈善老人

报道:2013年10月11日《当代生活报》14版都市人物《对自己节省到“狠”,对公益大方到“痴”》(http://epaper.gxnews.com.cn/ddshb/html/2013-10/11/content_2292403.htm

主要事迹:他是一位80多岁的耄耋老人,住的是月租70元的单位宿舍,平日粗茶淡饭,从不乱花一分钱。但是本报倡议的爱心捐款活动,他几乎没有落下一次,10年来已经为各种需要帮助的人捐款10多万元。但是每次捐款他都不愿留下姓名,有时候自己辗转十几公里坐公交车把钱亲自送到报社再辗转回去,他的工资存折上每个月仅留一点生活费,最少的时候只留下2百元过日子……

推荐人:梁如雪


广西新闻网-当代生活报记者 梁如雪 实习生 梁霞 文/图

一个步履蹒跚的朴实的耄耋老人,在本报最近发起的两次爱心捐款活动中,都低调地出现在记者面前。他住的是月租仅70元的单位宿舍,平日里粗茶淡饭,从不舍得乱花一分钱。每次出现,他都都只留下捐款,却从不留下姓名和住址,更不让记者拍照……

他是谁?从何而来?又为何一次又一次捐款助人?

【引子】

9月11日,一位老人气喘吁吁地来到本报,焦急地对办公室工作人员说:“你帮我查查,我忘了注明专款专用了,怕孩子收不到钱,耽误了治病。”老人边说边掏出几张汇款单。

原来,老人这趟是专为广西贺州身患重病的1岁女婴赖子馨来的。他一大早看到本报刊登的赖子馨急需救助的消息后,二话不说就直奔银行,捐出了1万元,匆忙中却忘了注明专款专用。

“老人家,您前天不是刚刚捐过款吗?”本报一位眼尖的记者认出了这位老人,因为,就在此前一天,老人刚为公益达人马克捐出1万元爱心款项。

核对老人手中攥着的几张汇款单时,记者惊讶地发现,这些汇款单落款处签的都是同一个名字;在汇出时间上,最早一张是2008年5月汇出的,收款人是“汶川灾区”。

这些汇款单,让一个默默捐款多年的老人浮出水面——

【第一章】

一叠从未被人见到过的汇款单

匿名捐款老人

老人最近汇出的1万元捐款回执单

【镜头】第一笔捐款

如果不是因为老人这次的大意,也许这一叠汇款单至今无人知晓。每次从银行寄出爱心款,老人都会小心翼翼地收好回执,整齐地粘贴在一起,随后放进抽屉锁起来,不向任何人提及。

1张、5张、10张……如今,汇款单已经积累了将近20张。汇款单上的数额,最少的有400元,最多的达1万元。

“看到报上刊登的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后,我心疼极了。放下报纸,也没多想啥,我就直奔银行,打算把自己工资存折里的钱全捐出去。可到银行一查才发现,存折里只剩2000多块钱了,感觉有点不够。”最终,老人只留下零头,把2000元全都捐给了汶川灾区。

一个月后,退休金刚发下来,他便再次跑到银行,凑齐1000元又捐了出去,这才感觉心里踏实了一些。

从此,老人成了银行的“常客”。2010年3月,他为广西旱灾捐出800元;8月,为甘肃泥石流灾区捐出1000元;同年12月,他再次给南宁一个贫困户汇去536元,希望该贫困户能过个好年。

【镜头】想法

“我也苦过。”老人说,年幼时,他家里很穷,有时只能靠吃地瓜木薯度日。“1952年,我27岁那年,终于被分配到当地粮所上班,并领到平生第一笔工资。”老人回忆道,当时他每月工资为20.5元,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很好的收入了。而这一切,全都归功于党和政府。“党和政府就是我的再生父母,这个恩,我一定要报。”

从2008年向汶川灾区汇出第一笔捐款后,几乎每次在《当代生活报》上看到捐款倡议,老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响应。短短几年,他手里的捐款汇款单迅速累积到18张,捐款数额已达4万元。

【镜头】生命才重要

9月9日,本报刊发了公益达人马克身患重病急需救助的消息,老人坐不住了。当天一大早,他就怀揣报纸,乘车辗转近2小时赶到本报核实消息,并于次日为马克捐了1万元。

9月11日,一条消息再次牵动了老人的心:贺州身患重病的1岁女婴赖子馨急需善款。老人闻讯没作他想,再次到银行为赖子馨捐出了1万元。

“老人家,您昨天才捐了1万元,今天又捐1万元,这钱送出去不心疼吗?”银行一位工作人员问。“钱不重要,生命才重要。”老人笑着答道。



下一页
[1] [2]